中职学校宿舍文化是中职生经过集体住宿生活,锤炼交流和应变能力,汇聚成一种生活态度,其核心就是尊重,简单说,就是学会做人做事。
一、展示温馨新期望
我校宿舍文化是“关爱文化”在宿舍的延伸,传递学校、老师对住宿生的关爱、尊重和期望,淡化管控的痕迹,营造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,适于住宿生的自然生长。
宿舍拓展了与住宿生的交流媒介。宿舍利用假期在宿舍公共区设计安装了寄语类、礼仪类、励志类、评比类、事迹类、园地类、须知类共40余块展牌;为渗透契约意识,在各宿舍公示了《宿舍文明公约》,开辟了《随笔记事园地》和《内务整理参考图示》140余块。期望展牌的图文像阳光沐浴着住宿生态,它的照度适于住宿生的光合作用。
宿舍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。一方面改变宿舍楼的周边环境,另一方面开辟一个住宿生的活动场地。志愿者先后5次劳动,清扫了“益学园”,搭建舞台,摆放桌椅,布置幕墙、照明、彩旗等,虽然因陋就简,但场地被整理得井井有条,并被命名为“大舞台”。在“大舞台”首次活动时校领导们都赶来祝贺。在这里先后举行了知识竞赛、卡拉OK、棋牌竞技等活动。期望活动的模式像氧气充满住宿空间,它的浓度适于住宿生的吐故纳新。
宿舍组织了系列活动。为表彰住宿生在住宿生活中的表现,在平安夜,借鉴开奖的方式,命名了最佳志愿者、最大进步宿舍、最佳卫生值日等一系列具有宿舍特色的先进集体、先进个人,以及在宿舍系列活动中的获奖者。期望激励的语句像雨露滋润住宿文化,它的湿度适于住宿生的扎根结果。
学校关爱文化促进了宿舍文化建设,环境变了、思维变了、精神面貌也变了,老师的投入,住宿生的融入,宿舍文化有声有色,住宿生活丰富多彩。
二、尝试互动新模式
宿舍的互动是多层次的,老师间、师生间、学生间,不断尝试互动新模式,使宿舍工作可操作性强了,整体面貌可控了,漏洞发现及时了,住宿生活更有序了。
创建制度,搭建载体。为便于工作的延续性,保证执行力,增强实效性,创建了宿舍交班记录制度。繁杂的告知、维修、核对、交办等事务分门别类一一记录,有提示、有执行、有结果。
专题研讨,学生自治。在学校读书节活动中,学生科专题研讨了陶行知的学生自治论,在住宿生中试行“区域管理、年级自治”的创新管理模式。将《点名册》一分为四,每区只设一至两名干部,人员缩编、分工明确、职责明晰,提高了点名的准确性,缩短了点名时间,减小了汇总难度,避免了点名一队人、一点到底、汇总不清的情况,也避免了年级间的学长强势、地域间的本土强势、学生间的干部强势。
专人督促,确保卫生。每个干部承包几个宿舍的卫生合格。住宿生在晨扫时,自觉快速、室友互促,主动要求干部检查,老师重点巡查,每间都凭卫生合格证验收,宿舍整体卫生就有保证了。
三、认知担当的新内涵
两年住宿期正是住宿生从懵懂的青年走向成年的重要过渡阶段,这期间期望他们从日常生活劳动中懂得一份担承。劳动的教育代表着一种责任的培养,它将影响一个年轻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,是选择袖手旁观还是主动承担。
对社会的担当。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到红桥区老人院进行义务劳动,践行“挥洒汗水,奉献真心”的志愿者誓言;组织住宿生消防知识竞赛和避险演练,联合宿舍安全检查,参观禁毒展览等。在住宿生中植入了关注社会、珍视生命的生活元素。
对集体的担当。组织志愿者收集落叶、清扫校园积雪,为全校师生奉献一个既安全便利又洁净的校园;组织住宿生按照公共卫生值日的轮次,每天轮值打扫、清扫公共卫生区;组织住宿生粉刷自己的房间,既锻炼了团队合作意识,又增长了个人的动手能力。在住宿生中植入了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生活舒适的生活常识。
对自己的担当。组织每日宿舍、个人内务整理验收,采取“卫生合格证”的方式,重点验收“三面、两线、一点”,即地面、床面、桌面整洁,毛巾、鞋子摆放成线,宿舍没有整改点。在住宿生中植入了“不扫一屋何扫天下”的生活哲理。
向住宿生传递文化的力量,是社会、学校、家长的期望。只有在社会适应力和道德意识两者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宿舍文化建设,才是完整的宿舍文化,才能涵养出当代的住宿生活,也是宿舍工作的方向。